94年中国接入网络至今20多年间,出现了无数优秀的网络游戏,我接触网络比较晚大概99年前左右。玩的第一款游戏是,江湖论坛。那个属于最早期的网页游戏,就是在一个互动论坛上用文字做一些事情修炼等级,今天想想好幼稚啊。

热血传奇后来出了热血传奇,我一就一下上瘾了。真是废寝忘食啊,睡觉做梦都是打装备PK。玩了3年左右我上大学了,就没在玩了,那个承载了我多少青春回忆啊,昔日的沙巴克争夺战,还有在未知暗殿里遇到一个真教主的兴奋感,记忆犹新。
丝路传说再后来,我大一的时候接触了一款新3D游戏,不是很有名,叫丝路传说。当时我很喜欢玩,里面有华丽的游戏效果,还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连续30天不下线,每天只睡3,4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什么的,最后我体力不支才下线休息。
DNF刚开始A1版本的时候还有免费的外挂,整天上挂刷本不亦乐乎啊……我整天的通宵下副本...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瘾,好像天天不玩都浑身难受。就算是不想刷图,也要在98挂机扯淡。
跑跑卡丁车为了跑城镇高速,手都按抓了。连续好几个通宵,除了网吧大门眼前一片混乱,那个时候下课第一件事情就是泡网吧跑几把。
穿越火线穿越火线推出的时候,刚上高中,由于之前接触过cs,就试着玩了玩cf,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逃课、通宵可以说是三天两头的事儿,青春毁于网络啊!
还有很多诸如梦幻西游、完美世界、天龙八部、诛仙、魔兽世界等游戏也伴随玩家走过了自己的青春,那么各位网友当初有没有废寝忘食玩过一款游戏呢?
记得原来为了玩传奇这款游戏做过很多疯狂的举动,现在传奇这款游戏一直都活跃在玩家的视线中。《龙门神途》这款游戏就是按照经典传奇来制作,游戏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最重要的是游戏不氪金照样可以玩的很好,而且还能用手机玩确实很棒。
让同学痴迷的手游游戏
青少年是否应该玩游戏?

一说起青少年初高中生玩游戏就会让很多家长和老师苦不言堪,我甚至听到一位同学说他在高中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发现她不见了便会直接到网吧去找他,并且一抓一个准。他还非常自豪的跟我们讲述了他跟老师在学校几个网吧之间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并且他告诉我说之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自从朋友带他玩了英雄联盟这个游戏便对这个游戏着迷了,游戏水平直线上升但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
我当时听了之后并没有觉得他有多厉害而只是为他感到惋惜。
游戏确实是会害人不浅,但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之间的一个度,那么作为青少年在压力巨大的初高中学习中,偶尔打打游戏来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不过这些都还未成年的青少年们的自控力是很有限的,这里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管和限制,防止他们因为沉迷玩游戏而耽误了前途。
现在网络发展的太快了,很多下一代的00后的孩子们都已经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我的表弟今年七岁,9月份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他便整天沉迷于王者荣耀、穿越火线等等的这些手机游戏。因为我舅妈看管的比较严,所以他无时无刻的不在跟父母谈条件要求玩手机游戏。导致现在不让玩手机游戏就不好好吃饭,写作业和学习了。
所以我认为游戏的弊端是大于利端的,对于青少年在玩游戏的时必须要在家长的监管下,来严防他们对游戏过度着迷。
我觉得可以适当玩,只要不上瘾,没有没日没夜的玩,还是可以玩的,玩游戏的好处也有很多:
1、玩游戏可以锻炼人的头脑
一个游戏能不能熟练掌握,靠的可不是不停的玩,而是玩的时候要掌握好方法,方法到位,绝对可以让一个人的级别迅速提升,那些级别一直升不上去的,要不就是方法不到位,要不就是只是玩玩,没有认真去玩,没有一个玩的头脑,让自己的游戏快速的升级。
2、玩游戏可以让孩子劳逸结合
孩子总是学习,对他们也没有好处的,所以适当的玩玩游戏,真的可以是劳逸结合哦,如果他不是意志力很强的话,那就需要有一个人去监督,这才能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劳逸结合,一味沉迷,真的会很累,而且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哦。
3、玩游戏可以让孩子更聪明
玩游戏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的聪明来源于他们的大脑,一个灵活的大脑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玩玩没有什么大碍,让孩子学会控制才是最关键。
我认为,青少年是可以玩游戏的,但是要控制玩游戏的时间以及游戏的类型,不是什么游戏都可以玩的哦,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游戏了,而且还得教会孩子玩游戏不能沉迷,虽然玩游戏的好处还是很多的,但是如果长时间玩游戏,沉迷于游戏,那么对青少年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怎么去把握一个度,估计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容易做到吧,所以先好好想想怎么样更合理再去让孩子玩吧。
现在的游戏行业这么火,也有很多人在想青少年是否应该玩游戏。我的观点是青少年可以适当的在家长的监护下玩玩游戏。平时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都会上瘾,但我们已经到大学了,上瘾了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关系。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行,青少年是国家的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的陪伴,并且要克制玩的时间。这样青少年既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也不会上瘾。
游戏既然出来了,就是供大家玩的,虽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但是玩玩还是可以的。
游戏作为目前的一种竞技项目,每年都会有特定的比赛,那么我们的选手都会是怎么来的呢?不可能总靠着那一批人打出好成绩。并且游戏上的职业选手更换的频率比较快,几乎打几年也就不能在继续打了,这时候就需要青少年了。有很多天才选手,都是在青少年的时候被发现的。就连现在的联盟战队还有很多的青训队员,这些都是青少年。
让青少年适当的玩一些游戏,可以发现孩子对这个游戏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完全可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只靠学习的一条道路,现在的社会是全面发展的,每个行业都是有顶尖人物的。所以青少年适当玩一些游戏还是可以的,只要不耽误自己正常的生活就可以。
一直以来自己都很拒绝游戏,可能是自己对这个一窍不通的缘故吧,看到别人在玩游戏就像是看电子书似的提不起兴趣,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家庭成员在玩游戏的时候,自己就会多嘴,可是在自己看来是好言相劝,但是未必别人就这样认为了。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刚好是游戏在全国疯狂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太严厉了吧,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个东西,所有直到现在自己仍然看不懂游戏中的角色和人物,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游戏痴迷狂,就像当初刚有的梦幻西游和大话西游,好多人每天都不做别的专门去练号,说不上赚钱只能说是娱乐,所以我的那些同学们就是逃学去网吧,然后被父母抓住就打,当着很多人的面就打,那种场景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对游戏的看法或许是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放假回家看到自己的侄子就是抱着手机玩一些手游也不能忍受,真的是很担心他以后会成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其实在别人看来觉得未成年人玩游戏没什么,但是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吧。经常在网上看到新闻说某个小孩因为买游戏装备而用了父母的钱,所以觉得自己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
未成年人如果在小的时候不加以控制的话很有可能长大以后也改不了痴迷游戏的毛病,就像我的那些同学们吧,现在上学阶段都是不去上课每天待在宿舍打游戏,这样的话即便是走到工作岗位上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变的,还是想说:游戏不是正业,他只能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一旦一个人沉迷于此不能自拔,那真的就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玩游戏无可厚非,看个人喜好,关键是自己要掌握那个度。
家长在说到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深恶痛绝,这是因为孩子沉迷游戏耽误了学习,影响了生活。但是孩子只是适当的玩一玩游戏,家长也不会反对的。
青少年正在人生的关键点,很多思想行为还不成熟。因为这个原因就完全否定说不应该玩游戏是不恰当的。我个人不不玩游戏的,因为我觉得我太笨了,玩不好。一些小游戏就让我情绪激动了,还过不了关,就别说其他的了。所以我一直认为玩游戏的人其实都很聪明厉害。游戏这个东西存在,而且很多人在上面展示了天赋并以此为爱好,为生存的手段。存在即道理,我不不能否认它。
不说这些大的方面,游戏也可以让大家接触新东西,打发时间调节生活,获得快乐。
上面说的是玩游戏好的方面,但是确实游戏这个很容易让人成瘾。很多人因为青少年过度玩游戏,整个人生的轨迹都发生了改变。但是如果禁止他们接触游戏,只是治标不治本。一个真正的能获得成功的人,必定会受到各种的影响,但是他们挺了过来。在我们青少年的时候,学习成绩好的即使有喜欢玩游戏的,还是成绩好。这就说明游戏影响的只是那些心智不坚定的,大部分人还是能够把握那个度的。
人生的种种都是自己不断选择的结果,自己应该担负起责任。游戏只要青少年喜欢就可以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至于会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那就是他自己的问题,旁人只能在他过度的时候提醒他,督促他。
让同学痴迷的手游软件
一项在国内18个大中城市开展的“儿童与媒介”大型调研发现,10岁以上青少年儿童在社交类媒介的“粉丝”拥有量大都超过了家长,这些“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刷屏”生活引起了父母们的关注。跟屁虫青少年健康保护专家表示,适当的社交可以辅助完善孩子性格,但家长若不控制,将会因此引发孩子一系列不良问题,甚至威胁到孩子的安全。

记者采访到几位00后学生家长,张女士说:“我女儿五年级,为了方便联系我在她二年级时就给她配了一部手机。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她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玩手机上,不仅痴迷手机游戏,还经常使用微信聊天。每天女儿匆忙写完作业后与同学视频聊天成了“必修课”。根本就忘了还要复习预习课本的事情。”
“我儿子今年15岁,酷爱玩手机,他每天玩游戏,刷朋友圈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一想,大人都容易患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不离身,更何况孩子自制力本就不强。”吴女士无奈地说。图:青少年长时间沉迷手游、社交应用
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家长已然把微信视为“心头大患”。没收了孩子手机的年轻家长林先生说:“沉迷于此影响学习,影响身体健康,还接触到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危害很大”。但继而又表示,孩子因为没收手机和他起了冲突,至今还在冷战。国内首家青少年健康保护应用“跟屁虫”的专家表示,微信、QQ等社交软件确实是十分便利的交友以及联系的工具,但对于青少年儿童沉迷社交应用,家长在规避其弊端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手机已经取代了其他传播途径,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频率最高的媒介,但长时间利用手机社交的孩子不仅严重影响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还易患孤独症,产生沟通障碍。这也是让众多父母进退两难的另一个原因,跟屁虫专家在与国内外多名教育专家研究后终于将“让手机归于平静,让网瘾远离孩子”的理念运用到了产品中。
跟屁虫以“智能手机软件应用”的身份出现在各位家长的面前,其“视力保护”功能可让父母通过自己的手机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准确时间以及时常,在设定的时间外,孩子的手机恢复到只能打接电话的原始状态,例如在校上课期间、以及回家做作业的时间,父母都可以关闭手机运行通讯软件功能。在孩子的休闲时刻,父母可适当放松管理,正确的引导孩子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父母还可以详细了解到孩子使用手机其他应用的状况,但跟屁虫并未对父母开放“窥探”的权限,对于孩子的隐私信息,父母则无法查看。业内人士表示,跟屁虫在孩子手机问题上是很巧妙的太极拳,化干戈为玉帛,既有效管理孩子使用手机,也不会伤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没人能够阻挡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渗透,孩子们也无一例外”,跟屁虫专家认为,通过新技术了解和接触社会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来自亲情、友情的关爱十分关键,,新技术的出现只是改变承载这些内核的载体而已,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将新技术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